低碳智慧

不老之约查看视频
低碳

建设系统

发布日期: 2016-07-29 点击次数: 42526

  总体要求:加大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力度,鼓励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1、新城建筑面积单体超过 2 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应达到国家相关绿色建筑要求。新城综合服务中心按国家绿色建筑二星和美国Leed金奖设计建设。

       2、建筑规划布局及景观设计应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区域日照、采光和噪声等指标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提高建筑内节水设备使用率,鼓励再生水的使用。

       3、选用节能型设备,采用合理的系统设计,降低空调、通风、照明等系统的综合运行能耗,鼓励采用太阳能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提高区域内建筑综合节能较常规国内建筑节能70%。

       4、提倡绿色施工,使用废弃再生材料,鼓励本地化建材的选用;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基础通信、互联网接入、社区管理社区综合服务信息传送,支撑低碳节能技术的高效实现。

 建筑生态 

       1、每套住宅至少有 1 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 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 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2、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 45dB。居住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应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改善室内热环境;

       3、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住户健康要求,合理设计厨房、卫生间的通风管道设施,保障住户的健康。 

 

 建筑节能 

       1、区域内建筑全面达到高效节能建筑标准要求,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居住建筑的形态及朝向、建筑窗墙比及外窗综合遮阳系数;提高建筑内节能、智能电器的使用。

       2、采用预制技术,实现建筑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浅层地源、水源热泵系统等设计应用,降低建筑能耗。 

       3、因地制宜地考虑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优先收集屋面雨水。通过生态渗滤补充景观水体,涵养地下水体,发挥节水、降耗和减少污染的作用,实现碳减排。 

 

 建筑智能

       1、通讯网络:通过示范工程,逐步实现电话网、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兼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多媒体基础平台。 

       2、安全防范 :示范推广建立包括社区视频监控系统、住区入侵报警系统、出入控制系统、可视访客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住户火灾报警、有害气体泄漏报警、防盗报警系统和紧急报警系统等相关方面的安全防范系统。

       3、监控管理:示范推广建设自动抄表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环境监测、设备管理和信息管理四方面智能管理系统。 

       4、智能家居:鼓励智能家居系统与通讯网络、安全防范和监控管理系统互相支持,互相支撑,构成一个功能整体,通过统一的控制平台实现多样化、智能化的控制。  



 

居住系统


        居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定。  

        提供符合标准的自行车及汽车停车场(库),实现社区内外场地共享;地上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建设,为 75%以上的车辆遮荫。 

        居住区场地和建筑规划应保证公共活动区域和公共绿地大寒日不小于三分之一的区域获得符合日照标准的阳光,确保冬季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度。

 

        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公共区域优先应用太阳能光电照明,地下空间优先采用自然采光;室外照明避免对住宅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应有直射光射入空中。 

        主要步道和公共区域照明开灯时的光照度水平要符合国家标准,在公共活动区域的景观照明设计以周边环境协调的简洁风格为主,消除光污染。 

        通过对区域内变电站、移动通信基站等设备、设施采取保护管理,确保区域内电磁波环境水平满足现行国家规定。 

        加强区域内绿地系统的管理工作,从景观的自然度、健康度、亲近度、养管度等四个方面建立新城生态绿地养护标准,逐步建立、完善与实施养护规范。 

 

        将低碳建设融入区内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过程。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示范性城区,建立推广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臵,开展枯枝落叶等生物性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加强区域日常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建设,对水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和辐射等环境质量的智能化监控,加强移动源监控和转运跟踪,以及对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的监控,结合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